主角是顾言深林砚的《我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我爱你》,是作者“顾言深”的作品,主要讲述了:...
第一章 雨夜的相遇城市的霓虹被连绵的雨幕晕染开,模糊成一片流动的色块。
顾言深撑着一把黑色的伞,站在美术馆闭馆的告示牌前,眉头微蹙。
他刚结束一场持续了三个小时的画展复盘,脑子里还残留着那些光影与线条的碰撞,
转身就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了个措手不及。雨势没有减弱的迹象,他拿出手机想叫车,
屏幕上却跳出“暂时无法叫到车辆”的提示。正当他准备冒雨冲向地铁站时,
一把格子伞忽然出现在他的头顶,带着淡淡的皂角清香。“先生,没带伞吗?
”一个清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,像雨打在青石板上般干净。顾言深侧头,
撞进一双含笑的眼睛里。男生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,裤脚被雨水打湿了一小块,
怀里抱着一个用防水布仔细包裹着的画筒,格子伞往他这边倾斜了大半,
自己的肩膀已经湿了一片。“嗯。”顾言深的回应有些简短,他不太习惯和陌生人过于亲近。
男生却像是没察觉他的疏离,笑了笑说:“我知道附近有个避雨的咖啡馆,
要不要一起过去等雨小点儿?”他指了指不远处街角亮着暖黄灯光的店铺,“我叫林砚,
是个美术生。”顾言深看着对方真诚的眼神,又看了看外面丝毫没有停歇的雨,
点了点头:“顾言深。”他报上自己的名字,算是回应。两人并肩走在雨里,
格子伞下的空间不大,偶尔肩膀会不经意地碰到一起。林砚话不算少,
一路聊着美术馆里的画展,从印象派的光影谈到当代艺术的多元,言语间满是对绘画的热爱。
顾言深大多时候是倾听的那一方,偶尔回应几句,却发现这个看起来有些跳脱的男生,
对艺术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,很多观点竟与自己不谋而合。到了咖啡馆,
林砚把画筒小心地放在角落,拍了拍上面的水珠,才转身对顾言深说:“我去买两杯热饮,
你想喝什么?”“黑咖啡就好,谢谢。”林砚很快端着两杯热气腾腾的饮品回来,
把其中一杯推到顾言深面前:“刚看你在美术馆里对着那幅《雾中森林》看了很久,
你也喜欢那位画家的风格?”顾言深握着温热的咖啡杯,指尖的寒意散去不少。
《雾中森林》是他这次画展中颇为满意的一幅作品,没想到会被这个陌生的男生注意到。
“嗯,算是吧。”他含糊地应着,没有说那幅画的作者就是自己。林砚却像是打开了话匣子,
眼睛亮晶晶地说:“我特别喜欢他画里的氛围感,明明是寂静的森林,
却好像能听到风穿过树梢的声音,还有阳光透过雾气洒下来的样子,特别治愈。”他说着,
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个速写本,翻到其中一页递给顾言深,“你看,
我还模仿着画了一小段。”速写本上是几笔简洁的线条,
却精准地捕捉到了《雾中森林》里那种朦胧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。顾言深的目光落在画纸上,
又抬眼看向林砚,第一次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。这个雨夜,窗外的雨还在下,
咖啡馆里的暖光映着两个年轻的身影,一场关于艺术与心动的故事,正悄然拉开序幕。
第二章 画室里的共鸣那场雨夜的相遇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
在顾言深看似平静的生活里漾开了圈圈涟漪。他没想到会再次见到林砚,
更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——对方成了他画展后续衍生的艺术工作坊的学员。
工作坊设在美术馆附属的画室,顾言深作为主讲人,每周会抽两个下午来讲授构图与光影。
当林砚背着画筒出现在教室门口,看到站在讲台上的顾言深时,眼睛瞬间瞪圆,
像只受惊的小鹿,随即又弯起唇角,露出一个带着点惊喜的笑。
顾言深的目光在他身上停顿了半秒,不动声色地移开,继续讲解手中的范例。但他能感觉到,
有一道清亮的视线始终落在自己身上,不灼人,却带着一种难以忽视的专注。休息时,
林砚抱着画板凑了过来,手里还捏着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:“顾老师,没想到真的是你。
”他的语气里带着点雀跃,“早知道你就是《雾中森林》的作者,
那天在咖啡馆我肯定要签名的。”“只是分享经验,不用叫老师。”顾言深递给他一杯温水,
“你的速写很有灵气,基础不错。”林砚接过水杯,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指腹,
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,他下意识地缩了缩手,耳根微微发烫:“我跟着老师学了好几年,
就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……看了你的画才明白,好像是少了点‘呼吸感’。
”这个词用得精准。顾言深挑了挑眉,看向他摊开的画板。上面是临摹的静物,线条工整,
明暗也处理得当,却正如他所说,少了点能让人共情的生命力。
“试着把静物当成有温度的东西去看。”顾言深拿起一旁的炭笔,在他画纸边缘轻轻勾勒,
“比如这个陶罐,它经历过烧制时的火,装过清晨的露水,甚至可能被人失手摔过,
留下细微的裂痕。你画的是它的形,却没画出它的‘故事’。”炭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很轻,
林砚屏住呼吸,看着顾言深的手。他的手指修长,骨节分明,握着笔的姿态沉稳又专注,
仿佛不是在改画,而是在与画中的事物对话。阳光透过画室的玻璃窗斜***来,
在他发梢镀上一层浅金,连带着那几道简单的辅助线,都像是有了呼吸。“懂了吗?
”顾言深抬眼,恰好对上他专注的目光。林砚猛地回神,脸颊更烫了,连忙点头:“懂了!
谢谢……顾言深。”他刻意避开了称呼,尾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软糯。那天之后,
林砚成了画室里最积极的学员。他总是来得最早,带着一沓画稿,安静地坐在角落画到最后。
偶尔遇到瓶颈,会红着脸来问顾言深,而顾言深也总能用寥寥数语点醒他。有一次,
工作坊结束时下了小雨,林砚收拾画具时发现伞落在了宿舍。顾言深看他望着窗外发愁,
默默拿起自己的黑伞递过去:“先用着。”“那你怎么办?”林砚摆手,“我住得近,
跑回去就行。”“我开车来的。”顾言深把伞塞进他怀里,语气不容置疑,“下次带来还我。
”林砚抱着那把还带着淡淡木质香的黑伞,站在画室门口看着顾言深的车汇入车流,
雨丝落在伞面上,发出细碎的声响,像在心里敲打着轻快的鼓点。他不知道的是,
车里的顾言深透过后视镜看了一眼那个站在雨里、抱着伞不肯挪步的身影,原本紧绷的嘴角,
悄悄柔和了几分。第三章 藏在画里的心事林砚把伞还回来时,带来了一幅画。不是静物,
也不是风景,而是一只蜷缩在窗台的猫。毛色是深浅不一的灰,琥珀色的眼睛半眯着,
尾巴圈住自己的爪子,窗外是朦胧的雨雾,整幅画透着种慵懒又安静的暖意。
“上次借伞的谢礼。”林砚把画框递给他,手指紧张地***背包带,
“看你画室窗外总蹲只这样的猫,就画了下来。”顾言深接过画,指尖拂过画框边缘的木纹。
他确实注意过那只流浪猫,却没料到会被林砚捕捉到。画里的猫比真实的更添了几分温柔,
连雨雾里的光都带着种恰到好处的朦胧——那是林砚独有的笔触,像他的人一样,
干净又带着点不自知的温暖。“画得很好。”顾言深把画挂在画室最显眼的墙上,
正对着自己的画架,“我很喜欢。”林砚的眼睛瞬间亮了,像被点亮的星星:“真的吗?
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,他咧开嘴笑起来,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,“那我以后多画点给你看。
”从那天起,顾言深的画室渐渐多了些“林砚痕迹”。有时是一片被风吹落的银杏叶,
夹在他的画具盒里;有时是刚出炉的热乎面包,用锡纸包着,还带着余温;更多时候,
是林砚的画——街角的路灯,清晨的露水,甚至是他讲课时分神看向窗外的侧影。
顾言深从不主动提起,却默默收好了每一样东西。他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周的工作坊,
期待看到那个抱着画板、眼睛亮晶晶的身影,甚至会在画到瓶颈时,
下意识地看向墙上那幅猫的画,仿佛能从那温暖的笔触里汲取力量。这天傍晚,
林砚留在画室整理画具,顾言深在一旁修改新画的初稿。画的是片深秋的林子,风卷着落叶,
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他皱着眉,反复擦拭着画布。“这里是不是太沉了?”林砚凑过来看,
“秋天的风虽然凉,但阳光穿过叶子的时候,应该是暖的吧?”他拿起一支浅金色的颜料,
蘸了点清水,在画布角落轻轻点了几笔。那几笔淡金像突然活了过来,
瞬间冲淡了画面的萧瑟,真的带出了种风里藏着阳光的暖意。顾言深愣住了。
他画了十几年的风景,习惯了用冷色调表现深秋的肃杀,
却从未想过可以这样处理——像林砚这个人,总能在细微处找到最柔软的光。
他转头看向林砚,对方正专注地看着画布,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阴影,
鼻尖上沾了点不小心蹭到的颜料,像只偷吃了奶油的猫。夕阳从窗外漫进来,
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交叠在布满油彩的地板上。空气里弥漫着松节油的味道,
混杂着林砚身上淡淡的皂角香,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。
第四章 展柜前的默契深秋的艺术展比想象中热闹。顾言深站在一幅抽象派画作前,
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门票——他难得主动约人,
还是以“新展有几幅构图值得参考”为借口,约了林砚。身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,
带着熟悉的皂角香。“顾言深!”林砚喘着气跑过来,手里举着两个刚买的热奶茶,
“排队的人好多,幸好赶上了。”他把其中一杯递过来,杯壁上的水珠沾了点在他手背上,
他下意识地蹭了蹭,眼底还带着跑过来的雀跃。顾言深接过奶茶,
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漫到心里。“不急,慢慢看。”两人并肩在展厅里走着,
林砚的话依旧很多,却总能精准地踩在顾言深感兴趣的点上。
看到一幅用撞色表现城市夜景的画时,他忽然停下脚步,侧头问:“你觉不觉得,
这里的蓝色太硬了?如果加一点紫调,会不会像傍晚没褪尽的霞光?”顾言深微怔。
他刚才也在心里掠过同样的念头,却没说出口。他看向林砚,对方正仰着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