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是《长安奕惊鸿》的是作家苏廉沈的作品,讲述主角苏廉沈凝的精彩故事,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,剧情简介如下:...
1 盛世余晖 序章 盛世余晖长安城,开元二十三年春。太极宫前的朱雀大街上,
车水马龙,胡商与文人交织,一派繁华景象。城东的翰林院内,苏廉正伏案疾书,
青色官袍的袖口因频繁运笔而微微起皱。他眉目清俊,眼神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,
案头摊开的是那本翻得起了毛边的《贞观政要》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。"苏学士,
张相召见。"小吏的声音从门外传来。苏廉抬头,将手中的炭笔轻轻放下,整理了一下衣冠。
他习惯性地摸了摸腰间的官印,这是他寒窗苦读十余载才换来的荣耀。
江南苏州的织布声仿佛还在耳边,母亲布满老茧的手为他缝制赴考衣物的情景历历在目。
如今,他终于站在了这个帝国的心脏,距离"致君尧舜上"的理想又近了一步。
张九龄的书房内,香炉青烟袅袅。这位当朝宰相正凝视着窗外,眉头微蹙。"苏廉,
你的《均田策》老夫已阅过。"张九龄转过身,目光如炬,"所言甚是,然触动利益者众,
恐有不测。"苏廉挺直腰板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"相爷,均田制乃国之根本,
若任由豪强兼并,流民四起,盛世何以为继?"张九龄长叹一声:"理想可贵,然朝堂之上,
步步惊心。你且记住,为官之道,不在言辞犀利,而在审时度势。"苏廉低头应允,
心中却已暗下决心。他不知道,这份《均田策》将彻底改变他的仕途轨迹,
也将让他在这盛世余晖中,看清权力的真面目。
---2 理想与现实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苏廉的书案上,他如往常一样寅时起身,
手捧《贞观政要》诵读。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,仿佛只有从这些先贤的智慧中,
才能汲取面对朝堂风云的力量。"苏学士,不好了!"同僚李华推门而入,气喘吁吁,
"您的《均田策》在朝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,李林甫大人当众斥责您'危言耸听,
扰乱朝纲'!"苏廉手中的书卷微微一颤,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。他放下书,
整理了一下衣袍,眉头却已紧锁。"具体如何?"他问道,声音依旧沉稳。
李华凑近压低声音:"李大人说您主张限制豪强占地,是'与民争利',
还暗示您背后有人指使,意图动摇国本。张相为您辩解了几句,
但皇上...皇上似乎也有些疑虑。"苏廉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院子里,
几只麻雀正在啄食地上的米粒,无忧无虑。他苦笑一声,
看来自己这只刚飞入朝堂的"麻雀",已经惊动了那些盘踞多年的"猛禽"。"我知道了。
"苏廉转身,从案头取出一卷竹简和炭笔,开始推演对策,"李华,你觉得此事会如何发展?
"李华挠了挠头,面露难色:"这个嘛...李大人在朝中势力不小,
而且...而且他向来与张相不和。您这回怕是要吃些苦头。"苏廉点点头,
手中的炭笔在竹简上划出一道道痕迹。他突然想起恩师裴耀卿的告诫:"朝堂如棋局,
落子无悔。但有时,暂时的退让,是为了更好的进攻。"傍晚时分,
圣旨果然传来:苏廉外放河南府洛阳县令。消息传开,同僚们反应各异,有人惋惜,
有人幸灾乐祸,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。苏廉收拾行囊时,裴耀卿悄然来访。
这位三朝元老拍了拍他的肩膀:"洛阳虽非长安,却是民生疾苦的缩影。去吧,在那里,
你会看到真正的帝国。"苏廉望着窗外的长安城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知道,这不是结束,
而是另一场较量的开始。理想与现实的碰撞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---3 洛阳见闻洛阳城外的官道上,苏廉骑着马,身后跟着几名随从。
初春的微风拂过脸庞,带着泥土的芬芳,却掩盖不住沿途村落的萧条景象。田地里,
稀稀拉拉的农民正在劳作,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。"大人,前面就是洛阳县界了。
"随从指着前方道。苏廉点点头,勒住马缰,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。
他看到路边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在拾穗,远处是一片片荒芜的田地,
显然已经很久无人耕种。"奇怪,"苏廉皱眉道,"正值春耕时节,为何有如此多荒地?
"随从叹了口气:"回大人,这些地都是被当地豪强占去了,农民无地可耕,
只能流落他乡或租种豪强的土地,缴纳高达七成的租税。"苏廉的心沉了下去。
他在长安时写的《均田策》中提到的种种弊端,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。他握紧了缰绳,
指节因用力而发白。进入洛阳城,苏廉直接前往县衙。前任县令已经交接完毕,
只留下了一堆烂摊子。案牍堆积如山,大多是关于土地纠纷和赋税问题的诉状。"大人,
这些都是积压已久的案子。"师爷无奈地摇头,"牵涉的都是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物,
前任大人...不敢得罪。"苏廉翻开案卷,眉头越皱越紧。诉状中,
农民们控诉豪强强占土地、***盘剥、甚至强抢民女。而这些豪强,
多与朝中某些大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"传令下去,明日升堂。"苏廉合上案卷,
声音坚定,"所有积压案件,一律重审。"第二天,县衙外挤满了前来告状的百姓。
苏廉坐在堂上,仔细聆听每一个人的诉说。他的目光锐利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
当听到一位老农控诉当地豪强王员外强占他家三亩良田时,苏廉的眉头紧锁。"可有地契?
"苏廉问道。老农颤抖着递上一张泛黄的纸:"有...有地契,但王员外说这是假契,
还...还打伤了我儿子。"苏廉接过地契,仔细查验。他曾在户部任职,
对地契的格式和印章了如指掌。很快,他就发现了问题。"这地契是真的。"苏廉断言道,
"王员外,你可知罪?"堂下,一个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脸色大变:"你...你是什么人?
敢如此对我说话?我可是李大人的远房表亲!"苏廉冷笑一声:"我乃新任洛阳县令苏廉,
不管你是谁的亲戚,在洛阳县,就要按大唐律法行事!来人,将王员外拿下!"这一幕,
让堂下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。他们开始相信,这位年轻的县令,或许真的能为他们主持公道。
而苏廉,也在这次升堂中,第一次感受到了基层治理的复杂与艰难。
---4 初遇沈凝洛阳城的夏日,蝉鸣阵阵。苏廉正在县衙后院的小书房里批阅公文,
汗水浸湿了他的青色官袍。这三个月来,他日夜操劳,处理积压案件,整顿吏治,
已经初见成效。然而,他也深深感受到了地方治理的艰难——每推行一项政策,
都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。"大人,门外有一位自称是御史台监察御史的女子求见。
"随从进来禀报。苏廉抬起头,有些惊讶:"御史台?让她进来。"片刻后,
一位身着御史青袍的女子走了进来。她面容清丽,眼神锐利如刀,
腰间挂着象征御史身份的"朱衣象笏"。她就是沈凝,因弹劾李林甫党羽被贬至此,
如今暂居洛阳。"下官洛阳县令苏廉,见过御史大人。"苏廉起身行礼。沈凝回礼,
目光如炬:"苏县令不必多礼。我此次前来,是想了解一下你处理王员外一案的详情。
"苏廉点点头,将案卷递给沈凝:"这是全部案卷,王员外确实强占民田,证据确凿。
我已经将他收押,等待进一步审理。"沈凝翻阅案卷,
眉头微蹙:"王员外背后有李林甫支持,你就不怕得罪他?"苏廉苦笑:"怕,
但更怕对不起这身官袍和百姓的信任。
"沈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"听说你在长安时曾上《均田策》,主张改革土地制度?
""是的,但触动了权贵利益,被外放至此。"苏廉坦然道。沈凝放下案卷,
正色道:"苏县令,我调查发现,洛阳一带的土地兼并问题比想象中更严重。
许多豪强利用各种手段强占民田,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。这不仅是民生问题,
更是***的隐患。"苏廉点头:"我深有同感。但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,
想要彻底改革,谈何容易。""所以我们需要合作。"沈凝直视苏廉,"我负责收集证据,
你负责在地方推行政策。只有上下合力,才能有所作为。"苏廉沉思片刻,伸出手:"好,
我们合作。"沈凝握住他的手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就在这时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
"大人,不好了!"一名衙役慌张跑进来,"王员外的家丁带领一群人围住了县衙,
说要...要讨个说法!"苏廉和沈凝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警惕。这场较量,
才刚刚开始。---5 风波骤起县衙外,人群骚动。王员外的家丁带领几十名壮汉,
手持棍棒,气势汹汹地围在门口。为首的是王员外的管家,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男子。
"交出我们王员外!"管家高喊,"否则我们今天就砸了这县衙!"苏廉站在县衙门口,
面色沉静:"王员外触犯国法,自然要受到惩处。你们这是聚众闹事,难道想罪加一等?
"管家冷笑:"小小县令,也敢得罪王员外?我告诉你,王员外可是李大人的远房表亲!
你今天不放人,明天就别想在这洛阳待下去!"苏廉正要回应,沈凝突然从身后走出,
亮出腰间的"朱衣象笏":"御史台监察御史沈凝在此。你们这是公然对抗朝廷,
难道想造反不成?"看到沈凝的御史身份,人群骚动起来。管家脸色大变,
但仍强撑着:"御史大人又如何?王员外背后有人撑腰,你们...""够了!
"沈凝厉声打断,"大唐律法面前,人人平等。你们再不散去,就以聚众闹事罪论处!
"管家见势不妙,带着人悻悻离去。苏廉松了一口气,转向沈凝:"多谢沈大人相助。
"沈凝摇头:"这只是开始。王员外背后的人不会善罢甘休,我们必须做好准备。"果然,
第二天,苏廉收到了来自长安的密信。信中,恩师裴耀卿警告他,
李林甫已经注意到他在洛阳的所作所为,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。
"看来我们的动作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安。"沈凝看完信后说道。
苏廉沉思片刻:"我们不能坐以待毙。沈大人,你有什么建议?
"沈凝从袖中取出一卷纸:"这是我调查到的洛阳地区土地兼并的详细情况,
包括豪强名单、侵占土地数量以及他们背后的关系网。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,向朝廷上奏,
请求改革。"苏廉接过纸卷,仔细阅读。越看,他的眉头皱得越紧。
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——洛阳地区近三成的耕地已经被少数豪强控制,
大量农民沦为佃户或流民。"我们必须采取行动。"苏廉下定决心,
"我准备在洛阳试行'括户'政策,清查隐匿人口,重新分配土地。
"沈凝点头:"我支持你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,避免给李林甫留下把柄。
"两人开始详细规划改革方案。然而,他们不知道,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酝酿。几天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