恰在这时,门外传来动静。
我匆匆忙忙收好东西,躺到客厅沙发上。
咔哒,门锁打开了。
***脚步声逐渐靠近。
突然,她顿了顿,随即转身到房间。
我攥紧胸口,剧烈的心跳声打在耳边。
似乎是没发现什么异常,她折返回客厅,
轻轻往我身上拢了张毯子,低声道,
“妈妈回来晚了,下次一定补上。”
那天,我梦到十五年前,爸爸失踪的晚上,
妈妈缩在沙发彻夜未眠,
等再也见不到的爱人。
醒来,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餐。
我妈笑眼盈盈,端着热气腾腾的粥,
“快起来吃早饭,不然要迟到了。”
这是爸爸过去的约定,
他说无论多忙,
一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饭。
送进嘴里的粥味道如常,我却一阵反胃。
硬生生咽下去后,我声音沙哑道,
“妈,你好像对昨天的匿名视频很在意。”
她拿着勺子的手一僵,
停滞几秒后,才用不自然的语气解释,
“这不是想到你了吗?那个女孩年纪跟你差不多,孤零零的。”
“万一你也没人照顾,该有多难。”
我没有回话,搅动碗里冷掉的粥,
忽然觉得有些悲凉。
她是不是后悔选择了我,
而不是早出生两年的闺蜜姜宁。
“妈,你又长白发了。”
话落,我妈习惯性低下头,声音恢复往日平静,
“还是我女儿细心。”
自从我爸离开后,
她满头乌发也开始染上星霜。
明明是习以为常的琐事,
我却双手颤抖,为她取下白发。
“今晚我不回来吃了,最近栏目忙。”
不等她塞给我鸡蛋,
我就匆匆拎起包,
头也不回直奔亲子鉴定中心。
策划寻亲节目后,
姜宁每年都会给我她的样本。
“你人脉广,如果遇到可能是我亲生父母的,麻烦帮我鉴定下。”
每次拿过样本,我都迫切盼望能匹配成功。
但没有一次像现在这样,渴望截然相反的结果。
“许编导,这次又要帮哪个家庭团圆啊?”
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笑着打趣。
对我突如其来的到来,他们早已见惯不怪。
“姜宁……我闺蜜。”
“那还是老规矩,我们尽快。”
信封交出去后,我守在门口。
思绪飘到第一次遇见姜宁。
那时我刚进电视台,
听同事说有个女孩总蹲在楼下,
恳求我们帮她发寻亲信息。
当时我没在意。
直到那场特大暴雨肆虐。
我在前线采访。
狂风吹断摇摇欲坠的树枝,就要砸向我脑袋的那刻,
有人忽然飞扑过来,用后背替我挡下致命一击。
在医院,我知道了她的名字和身世。
那种感同身受的痛苦,让我想起父亲失踪时***绝望。
我因此转岗,策划了《回家》节目。
节目刚开播,便收到热心线索,
对方描述的特征与姜宁的记忆完全吻合。
我们马不停蹄拿着样本,送去加急鉴定。
在门口熬过了生命中最漫长的六个小时,
最终等来的却是一场空。
后来,姜宁再没跟我一起来过这里。
取而代之的是,每年转交来的样本。
过去19次的失落,现在终于要画下句点。
工作人员挥着文件袋,气喘吁吁跑来,
“许编导!鉴定结果出来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