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,全本阅读

打开
A+ A-
A+ A-

一部分:穿越与初见(2025年-1990年代初)第一章:穿越时空2025年的盛夏,

暴雨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落地窗上,模糊了窗外CBD的霓虹。林晚抱着刚买的限量版手办,

急匆匆冲进江辰家的地下工作室——这里是江辰的“秘密基地”,

摆满了他从各地淘来的旧电器,

最显眼的是中央那个半人高的、贴着“1990实验模型”标签的金属装置。“江辰!

你说今天能试这个‘时光回溯仪’,没骗我吧?”林晚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眼睛亮晶晶的。

她和江辰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,江辰痴迷复古科技,总说要做个能回到过去的装置,

林晚起初只当玩笑,直到这台装置真的有了电流声。江辰正蹲在装置旁调试线路,

指尖沾着黑灰:“骗你干嘛?刚接好最后一根线,不过就敢试‘短距离回溯’,

先定在1990年,就一小时,安全得很。”他抬头笑了笑,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旧眼镜,

镜片上还沾着焊锡的小斑点。林晚凑过去,刚想碰一下装置表面的按钮,

突然一道闪电劈中小区电网,工作室的灯瞬间熄灭,装置发出刺目的白光,

电流“滋滋”作响。江辰下意识把林晚护在身后,可一股强大的吸力还是裹住了两人,

耳边是呼啸的风声,眼前的一切都在旋转,林晚只来得及攥紧江辰的手腕,就失去了意识。

再次睁眼时,鼻尖萦绕着一股煤烟味混着泥土的清香。林晚动了动,

发现自己躺在一片菜地里,身下是软乎乎的青草,旁边的江辰正揉着脑袋坐起来,

眼神满是茫然。“江辰?这是哪儿?”林晚撑着身子坐起,环顾四周——没有高楼大厦,

只有一排排低矮的砖瓦房,屋顶盖着红瓦,墙根爬着绿藤;不远处的土路上,

一辆二八自行车慢悠悠驶过,车后座还载着两袋面粉,骑车的大爷穿着蓝色劳动布褂子,

嘴里哼着她听不懂的老调子。江辰摸出手机,屏幕漆黑一片,

完全没了信号:“完了……刚才闪电干扰了装置,咱们好像不是‘短距离回溯’,

是真穿过来了。”他捡起脚边一块碎砖,砖上还印着“1990年 红星砖厂”的字样,

心彻底沉了下去。接下来的几天,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摸索。

他们穿着2025年的潮牌T恤和运动鞋,在满是蓝布褂、灰中山装的小城里格外扎眼,

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。没吃的,

就用身上仅有的现金(幸好江辰习惯带现金)换了两个白面馒头;没地方住,

就蹲在桥洞下凑活。直到第七天,他们遇到了热心的王大娘——王大娘是附近家属院的住户,

见两人可怜,又听他们编了“父母去外地打工,没地方落脚”的瞎话,心一软,

就帮他们联系了家属院的空房子,就在王大娘隔壁,左右两间,刚好住下。搬进去的那天,

房子里空荡荡的,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个掉漆的衣柜。江辰踩着板凳修好了松动的窗户,

林晚则用王大娘给的旧报纸,把墙面上的破洞糊好。傍晚时分,隔壁传来饭菜香,

王大娘喊他们过去吃饭,一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,让连日来惶恐不安的两人,

终于尝到了一丝家的味道。“以后你们就安心在这儿住,有啥难处就跟大娘说。

”王大娘往林晚碗里夹了一筷子鸡蛋,笑着说,“对了,你们俩多大了?该上学了吧,

我帮你们问问附近的小学,看能不能插班。”林晚和江辰对视一眼,

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庆幸——在这个陌生的1990年代,能有学上、有地方住,

已经是最好的结果。他们点点头,异口同声道:“谢谢王大娘,我们都7岁了。

”第二章:童年时光没过多久,林晚和江辰就插班进了家属院附近的红星小学,

成了一年级(2)班的学生,也正式成了“邻居”——江辰住左屋,林晚住右屋,

中间就隔了一堵薄墙,晚上林晚要是怕黑,喊一声“江辰”,隔壁就能立刻传来回应。

90年代的小学,没有明亮的LED灯,只有挂在天花板上的白炽灯,

一开灯就嗡嗡作响;课桌是木制的,桌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字,

椅腿还得垫上纸片才不会晃;操场是土的,一跑起来就扬起漫天灰尘,

可这一点都不影响孩子们的快乐。每天早上,江辰都会提前十分钟敲林晚的门。

林晚总爱赖床,江辰就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,拿着王大娘给的旧课本读课文,

读到“小公鸡和小鸭子”时,林晚就会揉着眼睛开门,嘴里嘟囔着“知道了知道了,

再不吃早饭要迟到了”。两人背着洗得发白的布书包,踩着朝阳往学校走,

路边的小卖部飘着辣条和唐僧肉的香味,江辰偶尔会用攒下的零花钱,给林晚买一包辣条,

两人分着吃,辣得直吸气,却笑得格外开心。放学路上,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。

他们会和同学一起跳皮筋、丢沙包,林晚跳皮筋跳得好,总能当“主力”,

江辰就站在旁边帮她扯着皮筋,要是有人耍赖,

江辰第一个站出来“护着”林晚;有时候他们也会去家属院后面的小河边摸鱼,

江辰负责找小石子围“小水坑”,林晚就蹲在河边,用王大娘给的小网兜捞小鱼苗,

捞上来再小心翼翼放回去,嘴里念叨着“小鱼快长大”。最让人期待的,还是过年。

刚进腊月,家属院就热闹起来了。王大娘会带着林晚和江辰一起扫尘,

把窗户、桌子擦得锃亮;到了腊月廿八,江辰就搬着小板凳,站在门口帮王大娘贴春联,

他个子高,负责贴横批,林晚就站在下面递胶带,还不忘提醒“往左一点,再往左一点,

歪了歪了”;腊月廿九,王大娘会炸麻叶、蒸馒头,厨房里飘着油香和麦香,

林晚和江辰围着灶台转,等麻叶刚出锅,就迫不及待拿一个,烫得直换手,却吃得津津有味。

除夕夜那天,更是热闹非凡。

林晚和江辰早早就换上了王大娘给他们买的新衣服——林晚是粉色的小棉袄,

江辰是蓝色的小外套,两人站在一起,像年画里的娃娃。天黑后,

家属院的大人小孩都出来了,手里拿着鞭炮和烟花。江辰胆子大,敢放小鞭炮,

他会把鞭炮放在地上,点燃引线后赶紧跑开,“噼里啪啦”的响声过后,

林晚就跑过去捡没炸响的鞭炮,攒起来下次放;等到零点,家家户户都开始放烟花,

五彩的烟花在黑夜里炸开,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,江辰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,

剥了糖纸递给林晚,轻声说:“林晚,新年快乐。”林晚接过糖,含在嘴里,

甜丝丝的味道漫进心里。她抬头看着烟花,又看了看身边的江辰,突然觉得,

就算穿越到了陌生的年代,有江辰在,有王大娘的照顾,也没那么难熬了。

第二部分:成长与分离(1990年代中-2000年代初)第三章:青梅竹马时光一晃,

林晚和江辰就从刚入学的小不点,长成了初中生。他们还是同班同学,还是住在一起的邻居,

只是身高长了,心思也悄悄变了。初中的教室搬到了二楼,窗户更大了,

能看到操场边的梧桐树。江辰坐在林晚的斜后方,上课的时候,

他总爱盯着林晚的后脑勺看——林晚扎着马尾辫,发尾有点翘,认真听讲的时候,

会不自觉地用手指卷头发。要是林晚被老师提问答不上来,江辰就会在草稿纸上写下答案,

悄悄推到林晚能看到的地方。学校的课外活动很丰富,林晚喜欢画画,报了美术兴趣班,

每次上兴趣班,江辰都会陪着她去。美术教室在教学楼的顶楼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,

林晚拿着画笔涂涂画画,江辰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,要么看书,要么帮林晚削铅笔、洗画笔。

有一次,林晚画了一幅画,画的是小时候他们在小河边摸鱼的场景,画完后,她犹豫了一下,

把画递给江辰:“给你的,纪念一下。”江辰接过画,看了很久,

然后小心翼翼地夹进了自己的笔记本里,一直珍藏着。江辰则喜欢跑步,每年学校开运动会,

他都会报名1000米跑。比赛那天,林晚早早就在终点线旁等着,

手里拿着一瓶温水和一条毛巾。枪声一响,江辰就冲了出去,一开始跑在中间,

到了最后一圈,他渐渐加速,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同学。林晚站在终点线,

使劲喊着“江辰加油!江辰加油!”,声音都喊哑了。等江辰冲过终点线,林晚立刻跑过去,

把温水递给他,又用毛巾帮他擦脸上的汗。江辰接过水,喝了一口,看着林晚泛红的脸颊,

笑着说:“多亏了你加油,我才拿了第一。”高中的时候,两人还是同班,座位调到了一起,

成了同桌。青春期的心思像藏在树叶下的露珠,悄悄滋长。林晚发现,

自己越来越依赖江辰——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,第一反应就是问江辰;下雨天没带伞,

就知道江辰肯定会带两把;心情不好的时候,只要和江辰聊聊天,就会好很多。

而江辰也越来越在意林晚——会记得林晚不吃香菜,

打饭的时候特意帮她挑出来;会在林晚来例假的时候,

悄悄在她桌洞里放一杯热水;会在晚自习结束后,陪林晚走回家属院,直到看着她进了家门,

自己才回去。有一次,晚自习下大雨,江辰撑着一把大伞送林晚回家。伞不大,

江辰故意把伞往林晚那边倾斜,自己的半边肩膀都被雨水打湿了。走到林晚家门口,

林晚看着他湿掉的肩膀,心里有点难受,说:“江辰,你肩膀都湿了,快回去换衣服吧,

别感冒了。”江辰笑了笑,说:“没事,我身体好。对了,明天要降温,你记得多穿点衣服。

”说完,他转身就往自己家走。林晚站在门口,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雨幕里,心里暖暖的,

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悸动。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晚自习,教室里很安静,

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。下课后,江辰叫住林晚,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盒子,

递给她:“林晚,这个给你。高考加油,咱们考去同一个城市,同一个大学。

”林晚接过盒子,打开一看,是一条银色的小项链,吊坠是一个小小的星星。

她抬头看着江辰,眼睛有点红,用力点了点头:“好,咱们一起加油。

”第四章:高考与分离高考那两天,天气格外晴朗。林晚和江辰一起去考场,进考场前,

江辰拍了拍林晚的肩膀:“别紧张,正常发挥就好,我在外面等你。”林晚点点头,

深吸一口气,走进了考场。考场上,林晚想起江辰的话,慢慢平复了紧张的心情,

认真地答每一道题。每考完一门,走出考场,都能看到江辰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等她,

手里拿着一瓶冰镇的矿泉水。两人一起走回家属院,路上会聊一聊考试的情况,

江辰总会捡轻松的话说,怕给林晚压力。高考结束后,就是漫长的等待。

林晚和江辰每天都会一起去家属院门口的小卖部,看看有没有录取通知书。

王大娘也跟着着急,每天都问他们“有没有消息”。终于,录取通知书寄来了。

江辰先收到了,是他梦寐以求的京市理工大学,他拿着录取通知书,第一时间跑到林晚家,

笑着说:“林晚,我考上了!京市理工!你呢?你的通知书应该也快到了吧。

”林晚笑着替他开心,可心里却有点慌。又过了两天,林晚的录取通知书也到了,

是沪市的一所师范大学。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地址,

林晚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——京市和沪市,隔着一千多公里,

不是她和江辰约定好的“同一个城市”。江辰看到林晚的录取通知书,脸上的笑容僵住了。

他走到林晚身边,轻轻拍了拍她的背,说:“没事,京市和沪市也不远,我可以经常去看你。

”可他的声音里,也带着一丝失落和不舍。那几天,两人都没怎么说话。林晚心里愧疚,

觉得是自己没考好,没能和江辰去同一个城市;江辰则在偷偷计划,以后怎么去看林晚,

怎么维持两人的感情。开学前一天,王大娘做了一桌子菜,算是给两人送行。饭桌上,

王大娘说:“你们俩从小一起长大,现在虽然要去不同的城市,但感情不能淡。江辰,

你是男生,要多照顾林晚;林晚,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,有难处就跟江辰说,跟大娘说。

”两人点点头,都没说话,只是默默地往对方碗里夹菜。第二天,江辰先送林晚去火车站。

站台上,人来人往,很是热闹,可林晚和江辰的心里,却满是不舍。火车快要开了,

林晚拎着行李箱,走到火车门口,回头看着江辰,眼泪又掉了下来:“江辰,

你要好好照顾自己,记得按时吃饭,别总熬夜。”江辰点点头,

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手机——是他用暑假打工的钱买的,很便宜的直板机,

他把手机递给林晚:“这个给你,里面存了我的号码,想我了就给我打电话,

我24小时开机。”火车开动了,林晚扒着窗户,看着江辰的身影越来越小,

直到消失在视线里。她握着手里的手机,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好好维持这段感情。

江辰站在站台上,看着火车消失在远方,心里空落落的。他转身往回走,

路过他们小时候经常去的小卖部,买了一包林晚爱吃的辣条,放进了自己的背包里——他想,

下次去看林晚的时候,带给她吃。到了学校,江辰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,

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创新社团。而林晚也在沪市的师范大学里,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

偶尔会去图书馆看书,或者和新认识的室友一起去逛校园。大一结束后,江辰开始实习,

在一家科技公司做助理,工作很忙,经常要加班。林晚则还在学校上课,

两人的时间总是凑不到一起。但不管多忙,江辰每天都会给林晚打一个电话,

说说自己的工作,问问林晚的学习和生活;林晚也会把学校里的趣事,一一讲给江辰听。

异地恋的日子,就这样悄悄开始了。

地恋的坚守(2000年代初-2000年代中)第五章:火车上的思念林晚拉着江辰的手,

逛遍了整个校园。她给江辰介绍学校的图书馆——“你看,三楼靠窗的位置能晒到太阳,

我每次看书都选那儿”;指着操场边的香樟树说“夏天的时候,树下全是乘凉的同学,

还有人弹吉他唱歌”;路过食堂时,还拉着江辰进去尝了她最爱的糖醋里脊,

不停往他碗里夹:“你快尝尝,这个比咱们高中食堂的好吃多了,我每次来都点。

”那个周末,江辰陪着林晚做了很多事。周六早上,跟着她去图书馆自习,

林晚认真看专业书,江辰就坐在旁边,看自己的实习笔记,偶尔抬头,刚好对上林晚的目光,

两人相视一笑,不用说话,也满是默契;下午,林晚带着江辰去逛了学校附近的老街,

老街上有卖手工饰品的小摊、飘着香味的糕点铺,林晚在饰品摊前看中了一对小巧的银耳环,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