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旧箱里的“未来邮戳”林未蹲在老房子阁楼的灰尘里,第三遍打喷嚏时,
指尖终于触到木箱底那叠硬挺的牛皮纸。是爷爷林建国的遗物。上个月奶奶走后,
这栋民国时期的老洋房就剩她一个人收拾。父母在她读大学时车祸走了,爷爷走得更早,
她对这位“建国时期的工程师”的印象,只停留在奶奶反复讲的“***当年修桥,
三年没回家”,以及客厅墙上挂着的、泛黄的黑白照片——穿中山装的男人站在石拱桥下,
笑得露出两颗虎牙,胸前别着的“先进工作者”徽章亮得刺眼。木箱打开时,
一股混合着樟脑和旧纸张的味道涌出来。里面除了爷爷的工作笔记、褪色的粮票,
还有个用红绳系着的信封,正面没写收信人,只在角落盖了个模糊的邮戳,
日期栏里的数字歪歪扭扭:“2024.09.28”。林未愣了。
今天是2024年9月28日。爷爷1998年就走了,怎么会有盖着“今天日期”的信封?
她拆开信封,里面是张泛黄的信纸,钢笔字力透纸背,
带着点潦草的急切:“未知的朋友:若你收到这封信,麻烦告诉我,1965年冬,
我在清溪河修的那座石桥,还在吗?还有……苏秀(奶奶的名字)后来,身体好不好?
”落款是“林建国,1965.12.03”。穿越时空的信?
林未第一反应是恶作剧——可信纸边缘的磨损、墨水的氧化痕迹,都不是现代能仿出来的。
她翻出爷爷的工作笔记,比对字迹,连“苏”字右边的点画偏长这个细节,都分毫不差。
阁楼的窗没关,秋风卷着落叶飘进来,落在信纸上。林未盯着“苏秀后来好不好”那行字,
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:“***走那年,总说有件事没跟我交代,
可我到死都没猜出来是什么。”鬼使神差地,她找出爷爷当年用的英雄牌钢笔,
在同款牛皮纸上写下回信:“林建国先生:你修的清溪石桥还在,去年政府刚翻新过,
碑上刻着你的名字。苏秀奶奶很好,她活到89岁,走的时候很安详。另外,我是你的孙女,
林未。”写完她才觉得荒唐——寄给谁?寄到1965年吗?
可当她看到木箱里那枚爷爷留下的、锈迹斑斑的“清溪桥工程纪念章”时,
还是起身去了巷口的邮局。柜台阿姨看着她递过去的信封,笑着摇头:“姑娘,
没地址怎么寄?”“就按这个邮戳上的日期,寄到1965年12月3日的清溪桥工程队。
”林未说得自己都脸红。阿姨挑眉,以为是年轻人的创意信,还是盖了邮戳:“寄不了过去,
就当留个纪念吧。”林未抱着信回了家,把它和爷爷的信封一起放进木箱。夜里她做了个梦,
梦见1965年的雪落在清溪河上,穿棉袄的爷爷蹲在桥墩旁,手里攥着封信,抬头朝她笑。
2 来自1965的回信三天后的清晨,林未被快递电话吵醒。“林未女士,有你的挂号信,
地址是……清溪桥工程队?”快递员的声音透着疑惑。林未趿着拖鞋冲下楼,
看到快递袋上的地址栏写着“2024年,林未收”,寄信人是“清溪桥工程队,林建国”,
邮戳日期赫然是“1965.12.10”——距离她寄信,刚好过去七天。她手抖着拆开,
里面的信纸还是泛黄的,钢笔字比上次更急:“未未孙女:真的是你!
收到信时我正在和工友拌水泥,差点把铁锨扔了!你说桥还在,秀儿过得好,
我这心总算落地了。对了,2024年的桥,走上去还稳吗?***有没有跟你说过,
我当年为了赶工期,在桥墩里加了两层钢筋?还有,你现在多大了?工作累不累?
”信的末尾画了个歪歪扭扭的桥,旁边写着“给未未看的清溪桥”。林未坐在楼梯上哭了。
她终于相信,爷爷真的能收到她的信。那些奶奶没说过的细节——比如桥墩加钢筋,
她后来查爷爷的工程笔记,果然有记载;而奶奶晚年总说“***是个死心眼,
修桥比命还重要”,原来背后是这样的牵挂。她立刻回信,写了满满三页:“爷爷,
桥特别稳,我上周还去走了,有小朋友在上面跳皮筋。我28岁了,是个室内设计师,
就是总加班,不过我会按时吃饭,像奶奶叮嘱的那样。对了,奶奶说你当年走的时候,
床头放着一张没寄出去的给她的信,你是不是有话没跟她说?”这次她没去邮局,
直接把信放进阁楼的木箱——既然第一次是邮局寄的,第二次是快递送的,
或许这木箱就是时空的“邮筒”。果然,七天后,回信准时到了。
爷爷的信里带着点不好意思:“那封没寄的信,是想跟***说,当年我修桥时得了胸膜炎,
怕她担心没说,后来好了也忘了提。没想到走得急,没来得及告诉她。未未,
你能不能帮我跟她说一声,我没骗她,就是怕她哭。”林未攥着信去了奶奶的墓地,
把爷爷的话念给墓碑上的黑白照片听。风掠过墓碑,像是奶奶轻轻的回应。从墓地回来,
她开始翻爷爷的工作笔记。1965年12月的那几页,除了工程进度,
还多了几行小字:“未未说秀儿活到89岁,好。今天给桥加了第三层钢筋,
让未未以后走得更稳。”林未突然意识到——爷爷在改变过去。原笔记里,
清溪桥只加了两层钢筋。可现在,爷爷加了三层。她赶紧去查清溪桥的资料,
网上的介绍还是“1966年建成,桥墩采用双层钢筋结构”,没提第三层。她松了口气,
或许爷爷的小改动,还没影响到现在。可当晚,她翻家里的老相册时,
发现一张照片变了——原本奶奶抱着幼年爸爸站在桥边的照片,背景里的桥栏杆,
多了一道爷爷笔记里提过的“防滑纹”。林未的心猛地提了起来。时空,
好像真的在因为那些信,悄悄改变。3 失控的“蝴蝶纹”爷爷的第五封信,
是带着焦虑来的。“未未,出事了。”信纸边缘被揉得发皱,“我加了第三层钢筋后,
桥的承重比预期好,但工期慢了半个月。队长说要赶在春节前通车,让我们加班。
昨天小王(工友)在搭脚手架时摔了下来,按道理……他应该没事吧?你查一下,
1966年1月,清溪桥工程队是不是有个叫王建军的,摔断了腿?”林未的心沉了。
她立刻去查当地的文史资料,在《清溪镇志》里找到一段记载:“1966年1月12日,
清溪桥工程队工人王建军,因脚手架松动坠落,左腿骨折,次年退休。”原来历史里,
王建军是摔断腿的。爷爷肯定是知道了这段历史,怕自己改了工期,
让王建军的事故提前或变严重。林未连夜写信:“爷爷,王建军爷爷后来没事,
就是腿留了点后遗症,退休后开了个小卖部,活到78岁。你别担心,按原计划来就好,
别为了改结果乱了阵脚。”她特意在信里加了句:“爷爷,别试图改变任何事,
你的每一个小改动,我这里都会有变化。昨天我家的老座钟,突然快了半小时。”这次,
回信晚了两天。第八天清晨,快递员送来的信封上,沾着点点泥渍。“未未,我听你的了。
”爷爷的字比平时慢了很多,“但我还是去检查了脚手架,发现有根铁丝松了,
我悄悄拧紧了。小王今天搭架子,没摔下来。未未,这算不算改变历史?
你那边……有没有不一样?”林未盯着信,
突然听到客厅传来“哐当”一声——是那台爷爷留下的老座钟,钟摆掉在了地上,
玻璃罩碎了一地。她冲过去捡,发现钟背面刻着的“建国赠秀儿,
1966.2.14”的日期,变成了“1966.3.5”。奶奶的生日是2月14日,
爷爷原本是想在奶奶生日那天,把钟作为礼物送给她的。现在,日期变了。林未赶紧翻相册,
又一张照片变了——爷爷和奶奶的结婚照,原本别在爷爷胸前的“先进工作者”徽章,
不见了。她去查爷爷的荣誉证书,发现原本1966年2月颁发的“市级先进工作者”证书,
落款日期变成了3月。一切都在往后推,像被一只无形的手,扯着偏离了原本的轨道。
更让她慌的是,爷爷的第六封信里,提到了奶奶:“秀儿来信了,说她最近总头晕,
去医院查了,说是贫血。未未,***后来有没有贫血的毛病?我让她多吃鸡蛋,
可粮票不够,你能不能……跟我说点她后来的养生方法?”林未的眼泪瞬间掉下来。
奶奶晚年确实有贫血,可那是60岁以后的事。现在,因为爷爷的关注,奶奶的贫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