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,全本阅读

打开
A+ A-
A+ A-

第一章 朔风惊变北境,黑风口。朔风如刀,卷着砂砾抽打在城楼上的玄甲上,

发出“呜呜”的低吼。萧策扶着垛口,望着城外连绵起伏的蛮族骑兵营帐,眉头紧锁。

三天前,他还是二十一世纪某军区的战术教官,一场演习中的意外爆炸,

让他醒来就成了大炎王朝镇守北境的镇北将军萧策。原主是个名将之后,

却因性格刚直得罪了朝中权贵,被派到这鸟不拉屎的黑风口,领着五万老弱残兵抵御蛮族。

而现在,他麾下的兵马已悄然膨胀到五十万。这得益于原主留下的一些人脉,

更得益于萧策带来的现代练兵之法和战术理念。他用三年时间,整合北境资源,收编流民,

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、战力强悍的“破虏军”,不仅打退了蛮族七次大规模进攻,

还反手夺回了三座失地,成了北境真正的“定海神针”。“将军,京城八百里加急!

”亲卫统领赵虎捧着一封染血的密信,大步走上城楼,脸色凝重。萧策接过密信,拆开封印。

信纸是宫***制的明黄锦缎,上面的字迹却潦草急促,透着一股绝望——是当今皇帝的亲笔。

信中说,京中突发巨变,二皇子赵衡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率领京畿卫逼宫,皇宫已被围困,

皇帝危在旦夕。朝中大臣或被囚禁,或被诛杀,唯一的希望,

就是镇守北境的萧策能带兵南下,诛杀逆贼,救驾勤王。信的末尾,盖着皇帝的玉玺,

还有一行血字:“朕封你为太宰,节制天下兵马,速来!”萧策捏紧信纸,指节泛白。

大炎王朝这几年国力衰退,皇帝沉迷享乐,几位皇子各怀鬼胎,他早有耳闻。

二皇子赵衡素有野心,手段狠辣,没想到竟真敢走到逼宫这一步。“将军,陛下有难,

我等应即刻回师!”赵虎瓮声说道,眼中满是焦急。军中大多是大炎子民,

君臣大义还是刻在骨子里的。萧策却摇了摇头,目光深邃地望向南方:“回师?

五十万大军一动,北境空虚,蛮族若趁机南下,谁来抵挡?

”“可陛下……”“陛下身边有京畿卫,还有几位老将,撑个把月应该没问题。

”萧策打断他,“当务之急,是弄清楚京城的具体情况。赵虎,派最精锐的斥候,星夜南下,

探清二皇子***,还有朝中动向。”“是!”就在赵虎领命欲走时,

又一名亲卫匆匆来报:“将军,京城方向来了一队使者,说是二皇子殿下派来的,

已到城外十里处。”萧策眼神一凛。来得真快。

第二章 二选一的局二皇子的使者被带到帅帐时,脸上还带着旅途的风尘,却难掩倨傲。

使者是个三十多岁的文士,名叫杨修,是二皇子的幕僚,据说颇有急智。

他对着萧策略一拱手,连跪拜都省了,开门见山:“萧将军,我家殿下有请。

”萧策端坐帅位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面无表情:“二皇子?现在应该叫逆贼了吧。

”杨修脸色微变,随即笑道:“将军说笑了。陛下年迈昏聩,被奸佞蒙蔽,以致朝政混乱,

民不聊生。我家殿下不得已才‘清君侧’,实乃为国为民。如今京城已定,

殿下有意效仿周公辅政,只是北境关乎国本,还需将军这样的栋梁支持。

”他从怀中掏出一卷明黄卷轴,展开道:“这是殿下给将军的承诺——只要将军愿领兵南下,

拥护殿下,殿下登基后,便封将军为世袭王爵,食邑三州,北境依旧由将军节制,

兵马不动分毫。”条件不可谓不丰厚。世袭王爵,三州食邑,几乎是裂土封侯的待遇。

帐内的将领们脸色各异,不少人眼中闪过一丝意动。萧策看着杨修,

忽然笑了:“二皇子倒是大方。只是,他凭什么觉得本将军会信他?”“凭将军是聪明人。

”杨修直视着萧策,“将军手握重兵,镇守北境,功高震主。就算这次救了驾,陛下多疑,

朝中权贵嫉恨,将军觉得自己还能全身而退吗?飞鸟尽,良弓藏的道理,将军不会不懂。

”他顿了顿,语气加重:“而我家殿下,求贤若渴。将军与殿下联手,共掌天下,岂不美哉?

否则……将军拥兵自重,迟迟不表态,一旦京城局势明朗,无论是陛下还是殿下,

恐怕都容不下将军这尊‘北境之神’吧?”这番话,软硬兼施,直指要害。确实,

无论救驾还是助逆,对萧策来说都未必是好事。救驾,可能落得“功高震主”的下场;助逆,

则要背负骂名,且未必能得到二皇子的真正信任。杨修看着萧策,等待他的答复,

眼中带着一丝笃定。在他看来,萧策没有更好的选择。萧策沉默了片刻,忽然站起身,

走到杨修面前。他身材高大,常年征战的煞气让杨修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。“你说得对,

”萧策的声音低沉有力,“本将军确实是聪明人。”他猛地抬手,一把夺过杨修手中的卷轴,

撕得粉碎。“你!”杨修又惊又怒。“回去告诉赵衡,”萧策的眼神如刀,“他想当皇帝,

还不够格。”“萧策!你敢拒我家殿下?你就不怕……”“滚。”萧策冷冷吐出一个字,

周身的煞气让杨修后面的话咽了回去。杨修脸色铁青,狠狠瞪了萧策一眼,拂袖而去。

帐内一片寂静,将领们面面相觑。赵虎忍不住道:“将军,这……我们既不救驾,也不助逆,

难道要……”萧策转过身,目光扫过众将,缓缓道:“大炎气数已尽。皇帝昏庸,皇子争位,

百姓流离,这样的朝廷,不值得我们去救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陡然提高,

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而赵衡狼子野心,弑君逼宫,更不配做这天下之主!

”众将心中一震,隐隐猜到了什么。萧策走到帅帐中央,猛地拔出腰间长剑,

直指南方:“北境五十万破虏军,不是某个人的私兵,更不是争权夺利的工具!

如今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,我萧策,愿以这五十万将士为基,扫平乱世,

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!”他将长剑顿在地上,“当啷”一声,震得人心头发颤。“从今日起,

北境自立,国号‘靖’!我,萧策,暂称‘靖王’,待扫清寰宇,再定尊号!

”“我等参见靖王!誓死追随!”赵虎第一个单膝跪地,紧接着,帐内所有将领齐刷刷跪下,

声震帐外。他们早就对腐朽的大炎朝廷失望透顶,萧策三年来的功绩和威望,

早已让他们心折。如今有机会跟着这位雄主开创一番新事业,谁又愿意错过?

朔风穿过帅帐的缝隙,带来远方蛮族的狼嚎,却掩盖不住帐内升腾的野心与豪情。

萧策看着眼前这群悍不畏死的将士,心中涌起一股热流。皇帝的求救,二皇子的拉拢,

不过是给他的垫脚石。这乱世,既然来了,那就由我来终结。这天下,我要了!

第三章 靖旗南指萧策自立为靖王的消息,像一道惊雷,炸响在大炎王朝的土地上。京城,

二皇子赵衡的临时行宫。杨修灰头土脸地回报了萧策的反应,赵衡摔碎了手中的玉杯,

脸色铁青:“狂妄!萧策不过是个边陲武夫,竟敢自立为王?他真以为凭那五十万兵马,

就能抗衡整个天下?”旁边的谋士连忙劝道:“殿下息怒。萧策在北境经营多年,

破虏军战力强悍,不可小觑。如今我军刚控制京城,根基未稳,不宜与他硬碰硬。

不如先稳住他,集中精力肃清京中反对势力,再图后计。”赵衡深吸一口气,

强压下怒火:“哼,暂且让他得意几日。传令下去,封锁消息,对外只说萧策勾结蛮族,

意图谋反,朕已下令征讨。另外,派人去联络其他几位藩王,许以重利,

让他们出兵夹击萧策。”他不信,凭他掌控的京畿卫和拉拢的藩王势力,

还对付不了一个萧策。然而,赵衡的如意算盘很快落了空。萧策并没有给他从容布局的时间。

自立为靖王后,萧策立刻兵分三路:一路由赵虎率领十万破虏军,镇守黑风口,

严防蛮族趁火打劫;一路由老将魏明率领十五万大军,向东进发,收服那些摇摆不定的州郡,

打通粮道;萧策则亲率二十五万主力,打着“清君侧,安天下”的旗号,浩浩荡荡向南推进。

破虏军的战力远超朝廷军队。萧策带来的现代战术理念,让他们在战场上如虎添翼。

正面强攻,侧翼迂回,夜袭骚扰……一套套组合拳打下来,沿途的州郡守军要么望风而降,

要么被迅速击溃。短短一个月,靖军就推进了千里,兵锋直指中原重镇——洛阳。

洛阳守将是大炎的开国功勋之后,忠于皇室,麾下有五万兵马,负隅顽抗。攻城战打响时,

萧策亲自坐镇指挥。他没有让士兵们死拼,而是先用投石机轰击城墙,撕开缺口后,

再派重甲步兵掩护,弓箭手压制,最后由精锐骑兵冲锋。不到三日,

这座易守难攻的古城就被攻破。破城之后,萧策下了一道严令:“秋毫无犯,善待百姓。

有敢烧杀抢掠者,斩!”靖军纪律严明,果然秋毫无犯,甚至还开仓放粮,救济城中贫民。

洛阳百姓原本对这支“叛军”心怀恐惧,见状纷纷放下戒备,甚至有人主动为靖军引路。

民心向背,已然分明。消息传到京城,赵衡彻底坐不住了。他派出的使者,

大多被藩王们以各种理由推脱,愿意出兵的寥寥无几,且都是些战力低下的杂兵。“废物!

一群废物!”赵衡在宫殿里大发***,“连个萧策都挡不住,朕养你们何用?

”谋士脸色苍白:“殿下,萧策势如破竹,洛阳已失,中原震动。再这样下去,

恐怕……”“恐怕什么?”赵衡眼神疯狂,“朕还有京畿卫十万精锐!朕要亲自出征,

斩杀萧策!”他已经没有退路了。第四章 龙袍加身赵衡亲率十万京畿卫,进驻汴梁,

试图凭借黄河天险,阻挡靖军南下。然而,他面对的是萧策和二十五万身经百战的破虏军。

萧策并没有选择强攻黄河防线,而是派魏明率领一支偏师,佯装要强攻渡口,

吸引京畿卫的注意力。自己则亲率主力,夜行百里,从一处水流较缓的浅滩偷渡黄河,

绕到了京畿卫的后方。当赵衡还在为打退“靖军主力”而沾沾自喜时,破虏军已如神兵天降,

从背后发起猛攻。京畿卫虽说是精锐,但长期驻守京城,缺乏实战历练,

哪里是破虏军的对手?前后夹击之下,瞬间崩溃。赵衡在亲卫的掩护下仓皇逃窜,

却被靖军骑兵追上。混乱中,他被一箭射穿了肩膀,摔下马来,当了俘虏。汴梁失守,

京畿卫覆灭,二皇子被俘。大炎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,土崩瓦解。靖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京城。

皇宫内外,一片狼藉。被囚禁的官员和宫人得到释放,看到身着玄甲、纪律严明的靖军,

无不感慨万千。萧策走进皇宫时,看到的是蜷缩在龙椅旁,瑟瑟发抖的老皇帝。

老皇帝看到萧策,眼中闪过一丝恐惧,随即又燃起希望:“萧……萧将军,你来了?快,

快扶朕起来,朕封你为……”萧策打断他,语气平淡:“陛下,大势已去。”老皇帝愣住了,

随即瘫倒在地,老泪纵横。萧策没有杀他,只是将他软禁在宫中,保留了他最后的体面。

至于被俘的二皇子赵衡,以及那些助纣为虐的党羽,萧策则以“谋逆”罪论处,该杀的杀,

该贬的贬,迅速肃清了京中积弊。接下来的半年,萧策一面派人安抚各地百姓,

恢复生产;一面调兵遣将,平定那些零星的叛乱和割据势力。破虏军的威名早已传遍天下,

加上萧策推行的轻徭薄赋、整顿吏治等政策深得民心,各地纷纷归附。天下,渐趋安定。

这一日,京城的文武百官,以及各地的藩王、将领,联名上奏,请求萧策登基称帝。

奏折堆满了案头,言辞恳切,句句都在说“天命所归,民心所向”。帅府(暂代皇宫)内,

赵虎、魏明等心腹将领也纷纷劝进:“主公,如今四海平定,人心归附,您登基称帝,

乃是众望所归!”萧策看着窗外,京城已恢复了往日的繁华,街道上车水马龙,

百姓脸上带着安宁的笑容。三年了。从黑风口的五万残兵,

到如今的五十万雄师;从一个挣扎求生的穿越者,到即将登临九五的君主。他做到了。

不是为了权力,而是为了这天下的安宁,为了那些追随他的将士,为了不让这乱世再重演。

萧策转过身,目光坚定:“好。”三个月后,登基大典在修缮一新的太和殿举行。

萧策身着十二章纹的龙袍,头戴平天冠,一步步走上丹陛,接受百官朝拜。“吾皇万岁,

万岁,万万岁!”山呼海啸般的声音,响彻云霄。萧策俯视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,

心中平静而坚定。他知道,登基只是开始。接下来,他要做的,是整顿吏治,发展生产,

强军固防,让这个新生的“靖朝”,真正走向盛世。朔风依旧吹拂着北境的黑风口,但关内,

已是一片朗朗乾坤。属于萧策的时代,正式开启。第五章 靖朝新政登基大典的喧嚣散去,

萧策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,指尖划过冰凉的扶手。殿外阳光正好,映照着琉璃瓦熠熠生辉,

却照不进这深宫的每一处角落。他清楚,打天下难,守天下更难。“传朕旨意,

”萧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减免全国赋税一年,流民返乡者,

由官府分发种子和农具,三年内免征赋税。”赵虎,如今已是禁军统领,

躬身领命:“臣遵旨。”“还有,”萧策看向新任命的户部尚书——前大炎的一位清廉小吏,

因在洛阳城破时开仓济民被萧策注意到,“清查全国土地,凡隐瞒不报、兼并土地者,
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